[字号: ]
当前位置:首页>惠台政策>区级

《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2022-2025)》
2022-01-20

  集美区是践行习近平同志为厦门量身定制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发展战略的先行区,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蜚声海内外的百年学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厦门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深度服务青年群体,让更多青年扎根集美、爱上集美,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区发展有机融合、友好互动,汇聚起集美区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示范区的强大青春力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实施青年创业友好工程

  (一)发展目标

  聚焦辖区青年创业需求,推动辖区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青年创业活力充分释放,青年人才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二)主要举措

  1.“育青苗”计划。建立由知名学者、企业家、技术专家、投资人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库,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课堂、创业沙龙、训练营等活动。在集创业青年或青年创业项目,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创业项目启动补助、创业场地补贴、一次性带动就业奖励。

  2.“聚青英”计划。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前三名奖项并落地集美的优秀青年创业项目,给予5-20万元的发展扶持资金,特别优秀的项目可优先入驻我区相关产业园区。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提供100-500平方米免费创业场所或据实给予每月最高15000元的租金补贴、最高8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配套和精准成长运营服务。

  二、实施青年就业友好工程

  (一)发展目标

  聚焦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每年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4000个。至2025年,辖区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权利和就业权益保障更加有力,支持青年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二)主要举措

  3.“职在集美”计划。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专场招聘活动,不断满足青年就职需求。建立毕业生引育联盟,新引进在集稳定就业的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按厦门市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标准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鼓励毕业生到辖区企业见习,符合条件的按厦门市职业见习管理有关规定发放生活补助。

  4.“青匠集聚”计划。深化区金蓝领人才政策,企业在岗青年高技能人才参加与本岗位工种密切相关的学历提升教育的按政策补助30%学费;参加本市各类技能提升培训、鉴定并取得紧缺工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符合条件的发放最高3000元的一次性培训生活补贴;紧缺工种青年高技能人才每人每月发放最高1000元的政府津贴,累计不超过36个月;企业新增培养或引进紧缺工种青年技术人才按政策最高补助企业10000元/人;院校向辖区企业输送拥有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毕业生并稳岗6个月以上的,每输送1名奖励院校2500元。每年举办区级青年人才技能比赛活动周,淬炼筛选青年工匠技能英才。密切与市金砖未来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对接合作,主动承接、积极参加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

  三、实施青年生活友好工程

  (一)发展目标

  聚焦辖区青年在居住、教育、文娱、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至2025年,再建设各类青年文体空间100个,辖区青年在集生活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与城区发展有机融合。

  (二)主要举措

  5.“青享集居”计划。构建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置相结合的青年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改建、盘活等方式多渠道打造一批“青年公寓”,优先配租给在集就业青年;落实各类补贴政策,首次到集企业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符合政策的可享受五年内5折租房或领取相应补贴;符合区企业人才房租补贴政策的青年人才发放最高2000元/月的租房补贴;在集就业的青年人才在集购买首套商品房,符合政策的最高发放每人70万元的购房补贴。加强大学城、软件园三期等青年聚集区域的交通路网和公建配套建设。

  6.“青享优教”计划。落实《集美区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鼓励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区属学校任教,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生活、购房、租房和安家补贴。落实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健全新教师入职5年培训培养体系。保障学位供给,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在集青年子女就学需求。在软件园三期等青年集聚区域试点推进0-3周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企业和学校在暑假提供托管服务。发挥集美青少年宫师资、课程、场地优势,建设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为青年科学养育教育子女提供支持帮助。

  7.“青享悦动”计划。通过合作共建、品牌引进等方式,在环杏林湾步道、软件园三期和青年聚集地周边,建设三人篮球场、五人足球场、智慧健身房、简易健身路径、街头文化小广场等小型多样简便实用的青年友好型文体空间。引导推动潮玩街区建设,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丰富青年喜爱的精品超市、时尚零售、素质拓展、娱乐体验等业态。定期举办文化沙龙、联谊交友等活动,为青年交友、婚恋提供保障。增强嘉庚剧院、星巢越中心等载体的品牌效应,承办高品质商演、音乐节、婚恋时尚节、品牌周、体育赛事等活动,提升城市的青春气质和品位。

  8.“青享健康”计划。加强医疗卫生配套与建设,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布局,建成投用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加快市妇幼集美院区、灌口医院新院区建设。落实聚贤集美卫生人才政策,加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对新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疗卫生人才按政策给予5-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最高发放一次性安家补贴30万元、5年内每年给予最高3万元人才津贴。发挥区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和青少年心理热线功能,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关怀疏导,做强“心灵绿洲”品牌。

  四、实施学村学子友好工程

  (一)发展目标

  聚焦学村学子成长成才需求,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服务体系。至2025年,百年学村品牌更加亮丽、人文底蕴更加浓厚,更多毕业生在集美就业生活。

  (二)主要举措

  9.“学村青才”计划。每年举办在集高校创新创业大赛或项目路演活动,筛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其他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创业导师“一对一”免费辅导。鼓励辖区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订单式”产业技术人才,按政策落实校企合作费用补助。搭建在集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平台,常态化举办区情推介活动,落实职业规划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

  10.“学村赋能”计划。开展“青睐集美”活动,常态化组织在集青年学子参访重点产业园区企业,引导学村学子在集实践(实习)。推动在集大中专院校与镇街、村居共建,开展“三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区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功能,释放学村青年人才助力产业发展能量。推进新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基地、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设计。

  11.“学村融合”计划。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常态化开展“集美讲堂”“嘉庚讲堂”“大学生嘉庚论坛”。举办“听见集美”学村周末音乐会、“学村艺术节”“看见集美”青春电影展等活动,打造由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集创作、演艺、交流、宣传为一体的音乐主题文化平台和品牌。

  五、实施台青聚融友好工程

  (一)发展目标

  聚焦辖区台青特色,每年引进超过20个台湾团队落地集美创业,打造大陆最大对台研学旅行基地。至2025年,基本建成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把集美建设成为台青温馨家园。

  (二)主要举措

  12.“台青家园”计划。鼓励台湾青少年来集研学,对符合条件的研学生、组织来集研学的机构、研发研学课程的单位按规定给予补助。落实在集台湾青年创业基地成长计划,对经国家和省、市认定或备案的在集台湾青年创业基地,最高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入驻在集创业基地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可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或发放最高2000元/月的租房补贴。对来集实习见习1个月以上的台湾青年,在市级补贴基础上再给予每月1000元的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13.“台青成长”计划。落实在集台青创业各项政策。对在集台青的创业项目,符合条件的给予启动资金扶持、一次性奖励和场地租金补贴。对成功引进台青来集就业创业的第三方机构、在集工作期间参加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教育并在大陆取得国民教育系列专科以上文凭的台青、在集工作满一年且取得经有关部门认定取得初级以上职称的台青,按政策给予补助、奖励。协同辖区高校、海峡两岸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开展社会工作、软件信息、电商直播等台青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与台湾生产力中心合作,开设“台企二代班”“台青班”。

  14.“青享金融”计划。加大金融支持台青创业力度,推动设立区级“台商增信基金”,进一步提高台青创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水平。与厦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设立台青创业创新金融服务点,建立银企合作、台青服务日等工作机制。

  15.“台青融合”计划。做实、做细、做深“通、惠、情”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建设。建成闽台文化公园,促进两岸青年情感融合、心灵契合。建立两岸青年常态化对接机制,组织开展企业参访、项目路演、联谊团建、端午龙舟赛等活动。促进台青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台青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等实践。推动两岸青年携手打造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

  六、实施青年成长友好工程

  (一)发展目标

  辖区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2023年目标:小学在全国、全省的教学质量监测成绩保持优秀水平,处于岛外前列。中学教学质量处于岛外前列。

  (二)主要举措

  16.“青春铸魂”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持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弘扬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分领域加强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和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塑造。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干部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服务所属行业领域青年为“两高两化”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稳步推进非公领域党团组织建设,通过“党建带团建”打造引领服务青年的工作堡垒。

  17.“青春先锋”计划。加强各行业各领域优秀青年的培养和选树。加强集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聚合各级各类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发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青少年需求和志愿者技能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活动。发挥新阶联在对接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作用。加强与港澳侨青年及其社团联络联系、交流交往。支持青年在闽宁协作、山海协作等建功立业。

  18.“青春护航”计划。成立集美区青年发展促进会,为青年事业和青年群体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开展青年事业发展相关领域活动。实现“青年之家”镇街全覆盖,打造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区域性平台枢纽。加强区青年企业家商会建设,关心帮助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促进青年企业家之间的联系联谊、交流合作。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期间依法享受的各项权益。加强惠青政策梳理汇总,及时精准宣传、解读、推介,畅通兑现流程,优化办理环节,提升政策实效。

  本方案所指青年,年龄范围为14-35周岁,政策措施中对年龄界定有其他规定的按市区有关文件执行。

 
[关闭]
版权所有: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    闽ICP202407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