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
当前位置:首页>平台建设>人文交流平台

一封家书牵两岸!集美台青、台胞共读家书,共忆根脉
2025-08-21
DSC07448_爱奇艺.jpg

一封家书,情寄两岸

有人终其一生,依然挂念着

当年踏出的那一扇家门

从此,便有了“乡愁”

  在隔绝的年代里,两岸家书是跨越海峡的“鸿雁”,带来爱的抚慰,也承载了时代的苦难。8月20日上午,集美区台办组织二十余名台青、台胞前往台湾公会旧址,参观“闽南烟火·两岸情书”——“一封家书牵两岸”主题展。饱含深情的家书和鲜活的人物故事,如同一座穿越时空、连通两岸的心灵之桥,让台青、台胞们深切感受到那份植根于血脉、历久弥坚的骨肉亲情与家国情怀。

  本次展览由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携手厦门市海外联谊会、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以市台联连续三年开展的“两岸家书征集活动”成果为基础,精选不同历史时期跨越海峡的家书与融合发展的真实故事。

  步入展厅可以看到,清晰的时间脉络串联起了丰富的主题,从日据时期的抗战家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归陆心声,到改革开放后的两岸探亲,再到当代台青的创业札记。通过在厦台胞的口述实录,有关抗日爱国、教育报国、行医济世、寻根谒祖、经贸合作的时代记忆,跃然纸上。

《“留种园”灯火不灭,教育报国》

卢文启之孙卢绍荀讲述了六代教育世家教书育人的故事

《卖药如卖德》

追忆了爱国台胞陈西春乐观豁达、行医济世的一生

《医者仁心 爱国情长》

则让大家看见在厦台胞张立赓祖父张局难的时代担当

……

所谓“家书抵万金”“忆来惟把旧书看”

近三百年来,无数分离在海峡两岸的亲人

将对彼此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

一笔一画写进信件里

化作想家的唯一寄托

让后人看到历史深处的悲欢离合

更看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厚情感

  定居台胞傅先生:“我的祖籍是台湾苗栗,1946年,外公那代人就来到厦门谋生,后来我就在这里出生、长大,现在在集美区工作。我们是客家人,从小听着外公唱《一支担竿》《茶山情歌》这些歌曲,让我对海那边的故乡有着特殊的亲近感。今天看到这些家书,我的内心深受触动,虽然写信的人来自不同地方,但经历的故事都有相似之处,看着看着也勾起了我的思乡愁绪。”

  在集台青小北:“上个月我刚刚从台北来到厦门,在集美区深度参与新媒体行业的实习。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陆生活这么长时间,这里的道路、环境都比台湾更开阔,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语言、饮食、文化又和台湾非常相近,亲切、熟悉的感觉一下就来了。因为学习电影专业,我对文字、画面都比较敏感,来参观这个主题展,透过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家书,我仿佛看到两岸民众往来的历史变迁,也感受到背后的那份情感联结。其实海峡两岸本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大家企盼团聚的心愿,早就在家书里凝聚成了共同的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梳理了闽台“批信”(家书)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家书的收集步骤,透过不同时期的珍贵信函系统展现了明清以来闽台家族迁徙、血脉相连的历史图景与民俗风情。

  常住台胞乔乔子:“我是台湾屏东人,1997年就跟随父母来到大陆,之前一直在漳州生活,大学后又来到了厦门,现在是集美区的一名社工。台湾的历史对我而言较为陌生,家书里的故事也离我很遥远,这次来参观展览算是补上了一节特别的‘历史课’,借此了解到那个年代台胞们‘登陆’的故事。这些家书让我了解到了先辈跨越海峡的艰辛和情怀,也给了我很多精神力量,我们这代人应该更好地守护这份情谊。”

  以家书为媒,两岸同心促融合。本次参观活动是集美区台办深化两岸同胞情感联结、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辖区实习、就业、创业、生活的台青、台胞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两岸文化底蕴,增进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未来,“乡愁”必将化作团聚的喜悦,两岸情必将在交流中更加深厚。

 
[关闭]
版权所有: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    闽ICP备2024072055号-1